## ##

系统化高标设计铸就高铁技术全球竞争力

1 课时 时长:06:26

分享至:
收藏

免费

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引进国外技术到逐步实现自主创新。通过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中国高铁在技术、速度和运营里程上取得了显著突破,如新一代动车组功率提升和速度突破。面对未来,强调了国家规划带来的机遇(如2035年七万公里的目标)以及运营成本控制的挑战,并指出绿色、共享、简约的设计理念是提升高铁效益的关键。最后表达了对中国工业设计走向世界领先地位的信心。


IXDC采访了黄俊辉先生,就体现“换道超越”的中国设计探索、主要挑战、新的机遇值得探索和把握、中国设计在未来全球设计版图等问题进入了深刻探讨。

20250417201709419.jpg

Q:您的设计实践案例,是如何体现“换道超越”的中国设计探索的?

中国高铁的发展始于2004年,当时通过引进四种车型(一型、二型、三型、五型车)快速启动运营。初期采取“固化僵化”策略,即先学习国外技术。然而,在实际运营中发现国外车型难以适应中国国情,于是转向自主创新,提出更高标准的设计理念,推动中国高铁的标准化和可持续升级。在国家规划的推动下,高铁建设目标从最初的2万公里逐步提升至7万公里,为技术拓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Q:您在设计实践中遇到过哪些主要挑战?又是如何克服这些挑战的?

主要挑战包括国内高速铁路技术积累不足以及对国外经验的依赖。通过打破传统思维束缚,中国高铁实现了关键技术的突破,例如动车组牵引功率从引进时的8000千瓦提升至11700千瓦,使运营速度从200公里/小时逐步提升至350公里/小时,新一代450公里/小时的动车组也已进入测试阶段。这一进步证明,只有突破固有观念,才能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Q:您认为当前的设计实践中有哪些新的机遇值得探索和把握?

根据国家规划,到2035年高铁营业里程将达7万公里,需投入近7000列动车组。尽管高铁社会效益显著,但运营成本高、负债压力大仍是挑战。因此,需从工业设计角度优化,提升高铁利用率、收益率和维修效率,贯彻绿色、共享、简约的理念,以确保可持续发展。


Q:您对中国设计在未来全球设计版图中的位置有何期待?

国家持续稳定的发展和庞大的市场需求为中国工业设计提供了坚实基础。目前,中国在高铁等领域已具备创新能力,但仍需加强原始研发和设计积累。未来,通过持续突破短板,中国设计有望在全球占据领先地位,且这一目标实现的时间不会太久。

免费

0人打赏

机构简介

黄俊辉

黄俊辉

原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

副总工程师

原任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教授级工程师,现任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专家。全程参与或主持了CRH5型动车组和CRH3型动车组及11项高铁大型养路机械的技术引进及国产化项目的执行。提出并主持了380BG高寒动车组、3A型动车组、3X型动车组、时速350公里卧铺动车组及工业化平台动车组的设计和项目执行。2018年起担任科技部重点专项有关高铁核心重大项目的总设计师并负责项目的执行。主持设计的工业化平台动车组打破50多年来高速动车组的惯性设计模式,提出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立足中国国情的开创性设计,获工信部2018年“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金奖;纵向高铁卧铺创新设计获2019年第一届金芦苇个人至尊奖,获世界绿色设计组织颁发的“绿色设计国际贡献奖”,荣获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贡献金奖,获“茅以升科学技术奖”铁道工程师奖,获中国铁道学会 “铁道科技奖”特等奖5次,著有《可变编组动车组设计》、《中国高速动车组创新与经济性分析》等专著。

这里拥有全球领先的用户体验创新知识。全网独家,更权威,更全面。

每一年,来自全球领先企业的专家、CEO们都给我们分享最成功的案例、方法与前瞻观点。帮助数以万计的从业者们解决产品、设计、运营、技术、管理等5大内容类别的困惑与瓶颈。在这里,你可以观看500+国际体验设计大会高清权威视频课程。

IXDC带你建立全球视野与能力,解决专业困惑与职场瓶颈,足不出户汲取让你成长的海量知识。联系在线客服:18826260168

联系客服

故障反馈